2015年4月27日 星期一

論文摘錄:藝術家的慣性與濫用,走向新的趨勢



藝術家的習性,而其背後則是現代主義的影響:

「近年來藝術裡最常見的爭議主要來自於一種製造衝突的習性,而這有部份是現代主義藝
術家模型的產品。藝術家獨自一人在工作室裡掙扎、創作,在不同的年代中,總是使得個體與自然、文化、社會、或藝術世界本身對抗。我們也許可以辯說,這種英雄式的傳統,強烈的個人藝術實踐,也許在維繫純粹個人主義式的表達上還有些價值,因為它可以用一個外在的角度來觀察社會。但在公共的創作領域裡,在可見的文化中,這種藝術實踐的慣性則遭到挑戰。(Lacy編,1995:228)」

從榮格心理學的概念看,藝術家的這種習性其實是一種突顯「小我」(Ego)的表現,不僅出現在藝術家身上,甚至可以說是現代人普遍的一種生命處境。幾個世紀以來,一再突顯「 小我」的人類發展方式,已被指出是給人們帶來痛苦、災難的主要原因(Tolle,2006)。身陷 於慣行藝術領域而不自覺的藝術家,在這大趨勢下,不由自主地走上突顯小我的路,成為應 和生活苦難的重要表徵管道。創作者以自身為基地,挖掘個體的不滿、孤獨、荒謬等經驗, 在互為主體的概念掩護下,過度將這些經驗膨脹為人類普遍的處境;另方面,這些創作者 也自我設定其任務是「指出問題」而非「提供答案」,看似謙抑,其實掩不住的是「自視為先 知」「居指導地位」的驕傲表現。

。。。

關於藝術的邅變,新舊的更迭,我們贊同藝術評論家丹托在【藝術的濫用】書中所主張 的藝術史觀,「一件物品得以成為藝術品,是與它所在的藝術哲學環境有關的。」他傾向於 把藝術史看成一種精神成長的過程,以1960年代的藝術為例,彼時的歷史的確達到了一個 新的層次,讓那個時代成為一個任何東西無論多麼平凡都可能成為藝術品 (Danto, 2003) 。那麼我們這個時代呢?它是否提供了新的藝術哲學環境,足以支持個體勇於改變?或者, 是否有愈來愈多的個體開始改變自己的作為,因此形成了新的藝術哲學環境,需求新的藝術?

。。。

集創業家、環境經濟學者和演說 家於一身的霍肯(Hawken, P)蒐集了許多在世界各國出現的社會運動資訊後,以鳥瞰的角度 指出,有一股世界最大的運動正在發生,但人們普遍還沒注意到它。但他強調,這股有史以 來最大的運動不同於之前的社會運動,它是一個不需要認同的覺醒運動,「當代的運動在 不知不覺中回歸到軸心時代2的善意,而且集體地形成覺醒的基礎。但它是個非常不同的覺 醒,因為它包含了深入了解生物學、生態學、生理學、量子物理學和宇宙論。」霍肯強調這運 動是個「無限的遊戲」,加入遊戲者的身分愈來愈多元,非政府組織者、保育主義者、生物 學家、永續農業鼓吹者、綠色建築師、無國界醫師工程師、詩人、環境教育者、佛教徒、基督 徒、沈思者、女性主義者、回教徒、社會企業家、社區營造者、藝術家……(Hawken, 2007)

不論是否過度樂觀,認知到這種改變趨勢之後,他們都鼓勵們要加入行列,最終可以企 成人類的進化。他們建議世人可以從自身的改變作起,最常被引用的激勵之詞就是甘地所 說的:「要改變世界,就要先讓自己成為改變的一部份」。霍肯鼓吹所有的人和機構,「都要 以正義和生態學的首要原則為基礎,從生命中學習,從下到上重新想像這個世界。」拉胥羅 則具體地鼓勵藝術家也要有所轉變,「真正的藝術與文學作品把人融入人群,透視結合了彼 此、人與宇宙的關係,賦予人類對生命與自然一體的永久直觀一種可認知的形式,乃是與萬 物共生同愛與和諧的靈感泉源。因此,藝術應該對大眾發聲。」「偉大的藝術不會因面對廣 大人群而失色,反而可以更有效地促進公益。」(Laszlo, E.:203)


by 社區與藝術研討會 在地美學實踐社區VS.藝術研討會論文集